環境

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風險治理

CyberTAN導入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揭露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TCFD)建議框架,以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四大核心要素進行管理與揭露。永續委員會以各工作小組討論,由各營運面向進行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識別,評估可能造成的潛在衝擊與財務影響。針對重大風險與機會項目,制定相對應的管理方針與行動方案,以強化公司氣候變遷調適能力。同時積極進行氣候風險之減緩(Mitigation)與調適(Adaptation),避免極端氣候造成營運中斷或業務損失,保障全體利害關係人財務與生命安全。藉此提升營運韌性以發揮正向影響力,共同朝低碳發展的方向邁進。

氣候變遷風險管理-策略與執行摘要
面向 策略 執行摘要
治理 治理階層對氣候風險與機會進行監督及治理 董事會為監督氣候議題管理之最高治理單位,監督氣候議題管理,確認氣候相關目標達成情形。由永續委員會直接參與監督及管理本公司在氣候議題之表現及風險管理,做出最終決策,並持續推動董事會於決議重要事項時,會考量氣候議題及其風險和機會,以及利害關係人之意見,並每季回報董事會進行報告。
策略 鑑別氣候變遷對本公司營運造成短、中、長期之風險與機會 依治理、策略、風險管理及指標與目標,將氣候變遷所帶來之風險及機會,以短(2年內)、中(2–6年)及長(6年以上)期間規劃行動,並依國際準則、業務與供應鏈利害關係人議題,鑑別氣候變遷對營運產生的風險與機會項目,進行溝通與減緩,降低對公司營運與財務所可能造成之衝擊。
風險管理 建立氣候風險鑑別、評估及管理流程 持續掌握國內外規範趨勢,定期評估各項風險與機會之衝擊程度及重大性,擬定相應策略,導入管理流程(依 PDCA 原則)與監測指標,凡是掌握中,即時因應。
目標與指標 能源與溫室氣體管理目標
  • 2024 年為基準年,2030 年降低 40% 碳排放;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長期目標。
  • 2030 年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達 30%。
  • 2025 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
  • 2025 年導入內部碳定價。
  • 2025 年參與 CDP 報告。
  • 2027 年參與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
各項氣候風險管理目標 依鑑別結果設定年度風險管理目標與行動計畫,持續透過溝通、教育訓練、稽核與內控制度滾動檢討,並將關鍵節點與績效指標納入部門 KPI 持續管考。

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鑑別

CyberTAN將氣候變遷風險納入企業長期營運管理,導入氣候相關財務揭露框架(TCFD),針對國際監管趨勢及市場發展觀察、評估各項風險與機會之衝擊程度及其重大性、擬定相應策略與指標目標。CyberTAN每年度進行氣候變遷資訊蒐集、彙整與討論,鑑別氣候變遷風險議題,將議題以短(2年內)、中(2-6年)及長期(6年以上)衝擊度與可能性進行評估,依各營運單位與部門工作業務所面對的風險與機會,進行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鑑別。依據其對營運衝擊與價值鏈衝擊位置提出因應對

年度風險與機會說明

風險評估表(表頭合併)
風險
類別 項目 財務衝擊 價值鏈衝擊 發生可能與衝擊程度 因應策略
短期 中期 長期
可能 衝擊 可能 衝擊 可能 衝擊
法規/技術 市場風險
  • 稅費與罰款
  • 訂單減少
  • 自身營運
中低 為提前因應溫室氣體有價化,於2025年導入內部碳定價機制,提前將外部成本內部化,並逐步提出源庫管理系統、IT節能設備、投資水循環系統,提升產品生產能耗。
市場/聲譽 綠色供應鏈壓力與
品牌聲譽
  • 營運成本增加
  • 商譽受損投資者風險
  • 供應鏈
  • 自身營運
中低中低 中高中高 提升組織與生產溫室氣體盤查能力,積極協助客戶應對減碳需求;2024年提升供應鏈階段碳足跡盤查,協助完成客戶產品 ISO14067 認證。自身產品導入產品生命週期概念,降低產品生命週期對環境與客戶的實質衝擊;並定期發行永續報告書與客戶永續專區進行溝通。
供應鏈中斷風險
  • 營運收入減少
  • 採購成本增加
  • 自身營運
  • 客戶
中高中高 提供供應鏈氣候相關訓練,增進供應商氣候風險識別能力;2024年共258家供應商進行訓練,建置供應商 ESG 數位管理平台,掌握供應商面對氣候風險的調適能力。
實體 急性與慢性風險
  • 資本財貨受損
  • 營運成本增加
  • 自身營運
  • 客戶
使用 IPCC AR6 SSP 進行氣候風險情境分析與 WRI 圖資分析淹水、乾旱熱浪等極端氣候對公司營運與營建的衝擊,導入持續營運計畫(BCP),降低極端氣候對營運的長期衝擊。
機會
項目 財務衝擊 價值鏈衝擊 發生可能與衝擊程度 因應策略
短期 中期 長期
可能衝擊 可能衝擊 可能衝擊
產品與服務創新
  • 新增收入來源
  • 提升營業收入
  • 供應鏈
  • 客戶
中高 中高中高 透過建置能源監控與設備更新換低能耗設備,降低製程溫室氣體強度,與化工產品碳足跡;自有產品使用特殊散熱設計,精確生產量與風壓產品,降低設備所需能耗,並 100% 使用環保包材,與導入碳與能源管理系統,開創永續市場。
營運效率提升
  • 降低營業成本
  • 自身營運
  • 客戶
中低 透過製程優化、規劃導入能源管理系統(ISO 50001),更換高效率生產設備(如空壓機、冰水主機)及照明系統;降低廠房與辦公室的能源消耗,能直接減少電費支出,更能降低供不應面的碳費負擔。
能源轉型
  • 降低營業成本
  • 自身營運
  • 客戶
中低中低 中高中高 響應 2050 淨零目標,逐年提升再生能源;積極增加綠電使用。透過建置自有太陽能發電、規劃簽訂綠電購電協議(PPA)或購買再生能源憑證(T-REC)達成能源轉型。
綠色金融與政策激勵
  • 增加資金取得
  • 自身營運
中低 強化永續資訊揭露品質、參與國際評比與倡議(EcoVadis、CDP、SBTi)增進永續評核分數,取得永續發展貸款與資本支持;善用綠色電費與商品,如:綠色電力憑證、永續連結貸款(SLL),降低綠色轉型的財務壓力,加速減碳進程。

氣候變遷情境分析

CyberTAN為確實掌握及應對氣候變遷風險,本公司進一步導入情境風險分析,了解在不同氣候情境下對營運造成的衝擊。情境分析涵蓋實體風險與轉型風險兩大面向,並針對其潛在影響進行系統性評估。本公司將IPCC第六次科學評估報告(IPCCAR62021)中的SSP1-1.9、SSP1-2.6及SSP5-8.5情境納入情境分析之參考情境,對應低碳轉型程度較高的轉型風險選定SSP1-1.9情境進行分析;對應災害較劇烈的實體風險選定SSP1-2.6與SSP5-8.5情境進行分析,

實體風險
CyberTAN參考IPCC AR6 SSP情境,選擇低排放情境(SSP1-2.6)與極高排放情境(SSP5-8.5)進行實體風險情境分析。同時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for Disaster Reduction, NCDR)與Climate Analytics之資料,檢視主要營運據點短中長期的潛在風險,包括淹水、乾旱、高溫以及極端降雨帶來的災害等風險。將評估結果納入持續營運計畫,強化相關作為,以提升營運韌性。

分析結果顯示,淹水新竹廠區在高、低兩個排放情境下,皆為第三級風險,雖近五年無淹水紀錄,為落實風險預防廠區備有抽水機。乾旱在高、低兩個排放情境下,皆無升級風險,越南廠區已針對水資源進行廢水回收系統與8頓儲水桶建置,來降低風險。高溫風險隨時間變化,在SSP5-8.5情境下,主要營運據點皆為中高風險區域,越南已設置智能控制系統,新竹廠區亦評估應對策略中,主要財務影響若升溫一度,需耗用增加3%電力。
極端降雨是本公司實體風險最高,在SSP5-8.5情境下,主要營運據點皆為高風險區域,發生機率增加5.6%-18.8%,可能導致營運中斷問題,財務影響以平均估計新竹營運中斷一天將損失新台幣逾新台幣90萬元、越南營運中斷一天將損失逾新台幣800萬元,影響甚鉅。透過導入BCP營運中斷計畫以及落實演練,針對主要營運中斷可能進行模擬與策略擬定。.

廠區據點 情境 氣候災害
淹水乾旱高溫極端降雨指標
新竹廠 SSP1-2.6 第三級第一級 第三級第三級
SSP5-5.8 第三級第一級 第四級第五級
越南廠 SSP1-2.6 第一級第二級 第三級第三級
SSP5-5.8 第一級第二級 第四級第五級

轉型風險
根據IPCCAR6報告,本公司選擇以超低排放情境(SSP1-1.9)作為轉型風險情境分析之基礎,以評估氣候變遷對公司營運的潛在財務影響。此情境假設全球將採取最積極的減碳行動,在2050年前實現《巴黎協定》的1.5°C溫控目標。為因應國家低碳轉型政策及回應國際客戶對供應鏈減碳的要求,本公司已制定了階段性的低碳轉型目標。並針對新竹廠及越南廠進行能源轉型成本變化評估,考量因素包括:各廠區能源使用需求的預期成長率、傳統能源價格變動趨勢、再生能源採購成本預測、能源轉型技術發展進程。

目標與分析結果:

轉型目標
1. 2030年目標:降低40%碳排量、再生能源使用占比30%(以2024年為基準年)
2. 2050年目標:淨零排放(預計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需達100%)

2030年中期影響:
越南廠:成本預計上升至1.77倍
新竹廠:成本預計上升至1.29倍

2050年長期影響:
越南廠:成本預計上升至1.17倍
新竹廠:成本預計降至0.46倍